留住乐龄岁月的精彩瞬间 “爱在博物馆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09-08 14:16:23

  “文物因凝视而复活,我们也因创作而年轻。”今天(29日)下午,由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联合推出的“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的收官活动,优秀摄影作品代表戴永新分享了自己在上博东馆的拍摄故事。他感谢活动的主办方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乐龄一族不再只是参观者,更是讲述者、记录者、传承人。随后,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以“用影像保存文明 用创意激活传统”为题,主讲了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第四十八场活动。

  “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是由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合共同为银发群体提供的一份文化和精神大餐。该文化惠民项目结合了上博深厚的文博资源与新民晚报夜光杯的文化积淀,旨在以巧思解决老年群体参与文化的现实障碍,以高远立意推动文化养老与社会价值的共融,为老龄化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创新样本,也是一次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养老实践。

  今年4月,“乐龄行动”发出了以“我眼中的上海博物馆”为主题的手机摄影故事和绘画作品征集,希望大家用笔墨或镜头记录上海博物馆的万千气象。活动收到了大量投稿,作品展现了读者对上海博物馆以及文化历史的热爱,由专家最后选出了60件优秀作品。“在参观上海博物馆(东馆)建筑、展品的同时,又定格了上海博物馆触动心灵的瞬间,让我们在文物中看见历史,在创作中表达自我,收获很大。”

  颁奖活动中,优秀摄影作品代表戴永新、王晓明等分享了自己在上博东馆的拍摄故事,“每次按下快门,都是历史与当下的融合。”有近40位入选优秀作品代表参加了活动,他们纷纷表示愿继续用光影为笔,让更多乐龄伙伴在博物馆里找到青春、找到归属、找到爱。8月30日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版面将刊登部分优秀作品。

  摄影艺术,是光影的艺术。作为夜光杯市民读书会“乐龄专场”的主讲嘉宾,丁和从自己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拍摄的实践讲起,与乐龄朋友们分享拍摄博物馆的技巧和乐趣。

  2023年春天,丁和受邀拍摄新落成的上博东馆。“拍建筑,一定要有侧光或者半侧光,这样才能拍出建筑的立体感。”结合这次摄影征集活动,丁和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在上博东馆拍摄的照片,并点评了部分入选佳作,将拍摄好照片的诀窍和盘托出,“早上的阳光会让线条很美,但这时太阳上升快,光线变化很快。”他和大家开玩笑,拍摄一定要有“活货”。他在上博东馆拍摄时,还未正式开馆,他特地请工作人员把大厅里的灯光都打开。“灯光代表有人的活动,也是人气和烟火气。拍摄风光时,‘活货’也很重要,没有人的话,哪怕有动物也行。”丁和说,他曾去塔克拉玛干沙漠拍摄,荒无人烟,不过他找到了动物的脚印,“这也是‘活货’,拍出来的作品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拍照片不能偷懒,要有激情,去拍,就有了。”在丁和看来,摄影不光是摄影,摄影者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逼”着拍摄者去学很多东西。慢慢干货的讲述让现场读者意犹未尽,久久不肯散去,参与互动的读者,获赠了《丝路新疆》和《对话至宝:上博讲坛》系列丛书。

  “乐龄行动”启程于春天,每月一次面向公众的公益活动精彩纷呈。主办方邀请了阵容强大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围绕上海博物馆的热展、埃及展、红山展以及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等展开了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文物活化、考古探秘、昆曲、非遗体验、学术讲座等多元文化主题和丰富的参与体验形式,帮助乐龄一族开阔视野、涵养性情,将博物馆的文博资源转化成为心灵和精神的滋养。“乐龄行动”展现了银发群体不仅能够欣赏文化,更能主动创造文化价值;艺术创作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生命经验的表达。当乐龄一族拿起相机和画笔,他们不仅记录了文物之美,更书写了自己与文化相伴的精彩人生篇章。

  “我眼中的上海博物馆”作品征集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它所开启的乐龄群体与文化场馆的对话仍在继续。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上博将继续探索适合各年龄段参与的文化项目,构建更加包容、友好的文化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华为MatePad Mini小平板配置曝光:8.8英寸OLED屏,重量仅255g

  华硕带来白色款 Prime RX 9070 XT OC 显卡,基于原版相同模具